良性的宏观经济体系是:投资主体在要素市场购买劳动力、生产资料以及通过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生产(不包括政府),在消费品市场出售产品,获得收入,继续再生产。消费主体依靠出售的生产要素而得到工资、租金、利息等,在消费品市场购买商品,结余的资金则通过银行储蓄转化为企业投资,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(见图1 外圈虚线)。
图1 宏观经济体系框架图
02
三架马车已成老爷车
1、消费持续回落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,增速持续下降,2018年5月增速下降到8.5%(见图2),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*低;CPI涨幅持续回落,2018年4-5月均是1.8(见图3)。这说明,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在持续下降,消费主体没钱消费。
图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3 CPI变化
2、出口增长举步维艰
2018年1-5月份,进出口总额116320亿元,同比增长8.8%。其中,进口54911亿元,增长12.6%,注意:出口61409亿元,仅仅增长5.5%(见图4)。中美贸易战,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步履蹒跚。
图4 进出口数据
3、投资增速下降明显
国内外商品销售增速持续回落,必然影响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,2018年1-5月,投资增速下降到6.1%(见图5)。其中,**产业投资6844亿元,同比增长15.2%,增速比1-4月份回落1.6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投资129649亿元,增长7.7%,增速回落1.6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,代表消费品市场的投资79550亿元,增长仅为2.5%。
图5 固定资产投资变化
03
死结在哪?
1、中产阶级的消费被房地产绑架
2008年中国家庭资产负债率(家庭负债/家庭可支配收入)为18.5%,到2017年上升至77.1%(见图6)。中国家庭的资金基本流向房地产,挤占了对正常商品的消费。中产阶级进入消费品市场的通道被房地产堵截了。
图6 居民负债率变化
2、民企资金加入房地产
生产资料价格涨幅PPI远远大于*终商品CPI的涨幅,民营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,更不愿意追加投资;降低准备金率也不可能让银行资金流向民企,而是在资本市场转一圈再回到房地产,民营企业投资进入要素市场通道也被房地产堵截。2018年1-4月,房地产投资增速超过10%(见图7)。
图7 房地产投资变化
04
解开死结的办法
1、短期方法
中美贸易冲突愈演愈烈,6-8年内依赖出口振兴中国经济已无可能,政府只能推动消费和投资来维持中国经济增长。
从消费方面看,富人资产外移,且消费主要在进口商品;主流消费群体中产阶层被房地产挤出。没办法,政府只能通过新型城镇化或特色小镇打通农民的消费通道,通过棚区改造以及货币化分房打通城市村民的消费通道(见图1)。
从投资方面来看,外企在出逃,民企投资增速严重下滑,政府只能选择国企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。国企投资的资金来源于银行(银行是国家控制、国企是国家控制,这会让银行的资金迫不得已贷给国企)。
然而,面临PPI大于CPI ,国企可能亏损,欠银行的资金*终会通过债转股解决。剩下只有政府投资了,但政府投资依赖于发债,2018年1-4月份,只有上海,浙江财政盈余(见下表),政府债务必须依赖土地来偿返。
所以,为了维持经济增长,短期而言,政府不可能刺破房地产,一方面因为,房地产连续几年贡献了GDP的26%以上,另一方面,一旦房地产刺破,银行面临资金流的困境以及政府债务无法解决。
2、长期办法
长期来说,为了让资金进入实体,必然要压低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效应。为此,就要启动股票市场,吸引房地产资金流出。股票市场的繁荣,一方面,促进消费,打通中产阶层进入消费品市场的通道;另一方面,则会促使更多的民企上市,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,打通民企的资本通道。从而,实现消费主体和投资主体,在消费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产品通道和资金通道的畅通,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。但是,真正启动股票市场,需要发行制度、监管制度以及退市制度等等制度的完善,这可能需要6年时间。